找到相关内容387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肇论》解“空”之特质

    万物起执著之心,但是对于万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却不去追问,万物本身是空或非空也不去管它,只在心境上不执著。换句话说,他们讲空,只是从“无心”的角度讲,不是从万物本身去理解。因此,僧肇认为,“心无宗”的这种...

    觉醒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473654.html
  •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

    的心灵涵容万事万物,让晶莹朗月般的心灵映照万事万物。事情来了,以完全自然的态度来顺应;事情过去了,心境便恢复到原来的空明。无住是生心的基础,生心的同时必须无住。吕澈《戏赠灵澈上人》云:   僧家亦有...。禅宗讲求转身一路,从圣境转身而出,展开日常生活,在日常生活中,不为红尘所染,这就是“土面灰头不染尘,华街柳巷乐天真”《颂古》卷3足庵鉴颂的存在而超越的心境。金刚般若随说随扫,超越而不可有超越之心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673660.html
  • 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

     者,心从何处发﹖道从何处行﹖大话易说,小事难成,度生  度生者,唯冀不作空头支票也。观释尊之大乘教化,境行果  三,不过扩大志士之心境耳。登高自卑,六度四摄,何一法  一事而外人间﹖致远由迩,三贤十...

    法舫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673736.html
  • “万世立量之通轨”还是“一时之用”?

    》七百颂,宣传小乘正量部心外有境、心境各别的观点,受到小乘各部特别是正量部的欣赏。智护要求与大乘人对决。戒日王致书戒贤法师,诚邀那烂陀四大德。戒贤集众商议,推派海慧、智光、师子光和玄奘四人应战。可是,...

    郑伟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124173790.html
  • 包容,和谐,快乐

    ,弥勒菩萨在中国化身为傅大士(居士),以传统佛教的度化方式度化众生。傅大士名傅翕(公元497~569年),字玄风,号善慧,人称傅大士或东阳大士,为在家居士。傅翕生来秉性端庄,神情安详,心境清纯,无所爱...

    潘建国

    |包容,和谐,快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550174011.html
  • 白居易诗中庄禅合论之底蕴

    「心斋」是空明的心境,「朝彻」是一种有先后次第的修行方法外,又从庄子<知北游><庚桑楚><应帝王><天道篇>等找出许多对应佛法的看法(注40)。  早在三十年前,南怀瑾及吴经熊先生也都已提出禅道相关的...

    萧丽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174034.html
  • 北朝佛教小区共同体的法华邑义组织与活动

    ,开示三乘  等法门, 导引众生不断的提升心境,最后演说一佛乘的平等  大慧,接引一切众生进入最高的大乘中。 佛陀如三界火宅中  的慈父, 如大富长者面对其心量狭劣的穷子,一步一步地恢  宏众生的气度...

    颜尚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374038.html
  • 元代临济禅系的弘传——从原妙到元长(2)

    咬住话头,“纵致丧身失命,亦不放舍,久久纯熟,自然人法空,心境寂,能所忘,情识尽,和个话头一时忘记”。修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,自然也就明心见性,开悟成佛了。因此,明本指出:   须知一个所参话终日横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274087.html
  • 蔡耀明:佛教研究方法学绪论

    没办法读中文字,但是在非得牵就对方不可的情境下,才开始辛辛苦苦学中文的罗马拼音,大概只有「情何以堪」方足以形容此种心境之少分。   第二,有关拿外来学门的方法运用在佛教研究,也就是以共通於主流学术圈的...

    蔡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282274228.html
  •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、路线、及其意义之探讨

    国家服务的公职人员,虽然不必作出世想,如具有出世修养,即使  不能积极为民众服务;至少不会贪污,败德乱行危害国家社会。如果社会、国家、乃至国际间  之精英、领导人才具有此一菩萨之心境与胸怀,对于人民更...民众服务;至少不会贪污,败德乱行危害国家社会。如果社会、国家、乃至国际间  之精英、领导人才具有此一菩萨之心境与胸怀,对于人民更能起领导与教化之作用,社会也定  然变得清静、清平。进而成为国泰民安,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20674457.html